我在故宫修家具,天桥奇遇“高人”,小木匠炼成古典家具修复师

穷则思变,吴永忠在淘宝上开了一家明式家具的专卖店,样式是他根据几十年的积累一比一复制出来的,由于不是古董,不会卖到明式家具的“天价”,能让普通的古典家具爱好者也使用得起。
1.jpg

40年前,蹲在北京天桥底下,等待接活的小木匠吴永忠,怎么也不会想到,自己有一天能亲手拆开故宫里“皇帝都没拆开”的箱子。

那是吴永忠“北漂”的第一天。他是个农村孩子,出生在安徽皖南池州山区,吴永忠是家中五个孩子的老大,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,高中没读完就辍了学,和本乡的一位木匠师傅一起去北京讨生活。

“没想到第一天就进入了明式家具的行当。”

被一位行业内高人带进圈子以后,吴永忠历练十年,不但成为了安徽东至古典家具协会会长,开起了自己的古典家具行,还成为了淘宝“极有家”上,一家中式家具店的技术指导,让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延续。

2.jpg
北漂木匠的逆袭

有点儿像武侠剧中的情节,那天,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先生路过天桥,把两个小木匠带回家里做活,修家具,其中一个就是吴永忠。

后来吴永忠才知道,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先生,姓赵,来头可不一般。

日军占领北平时期,曾抓这位赵先生到营房做伙夫,由于经常和被俘的外国士兵接触,赵先生奇迹般地掌握了六门外语。几十年过去以后,赵先生在北京朝外市场开了一家古典家具店,专门和外国人做生意。

那天一进院子,吴永忠就看出来,院里的可不是一般的家具,而是颜色古旧、划痕斑驳的明清老家具,有的缺了个腿,有的榫卯结构松弛了。

3.jpg
就在这间院子里,吴永忠和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赵老先生学起了修复明式家具,从拆散、修配家具开始,到打蜡、烫蜡,熬制胶液,吴永忠白天勤快地干活,晚上则在民房的席子上画图,学习明式家具的结构。

吴永忠回忆,那时的“北漂”远比现在更苦。民房没有自来水,吴永忠总是在前一天晚上储一盆水,寒冬来临之后,这盆水会结一层薄薄的冰,每天早上,吴永忠要凿破薄冰,用刺骨的冷水洗漱,再早早赶赴北京的朝外市场,用“现学现卖”的英语和外国人讨价还价。

改革开放不久的八十年代,大量外国人来华购买古玩文物,而如今几十年过去,富有起来的中国人又将许多当年外流的古玩文物购买回国。这些古玩文物们不但见证了千百年间的风风雨雨,也成为了新中国富强的见证。

那时,吴永忠已经换了个东家,在古典家具世家子弟梁广平先生的广汉堂帮工,梁先生见这个小木匠干活勤快,还自学了英语,就经常带着他谈生意。

有幸能看到老板和两个合伙人马未都、张德祥先生环坐谈话,吴永忠经常一边旁听,一边学习,偶尔遇到自己辨别不清年代的家具,就向几位大佬请教。久而久之,吴永忠自己也有拥有了一双巧手、一双慧眼。

入行十年,当年的小木匠终于熬成了行家里手,在北京的吕家营开了一间自己的门店,名字叫做“永兴堂”。

这些年,错过了许多个亿

从1989年开店至今,吴永忠已经过手不下千件明式家具,他曾戏言,已经错过了不知多少个亿。

从八十年代末至今,一件普通明式家具的价格能翻上百倍,难得的珍品则可以翻上千倍。而北京市中心的房价在这三十年里也不过翻了三、五十倍。

吴永忠曾收购过一对明代黄花梨木的椅子,3万元的价格收进来,在手里放了四年,以50多万的价格卖掉了。如果放在现在,恐怕还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。

5.jpg
“我是一个生意人,不是收藏家,有时候明明知道东西还能升值,但是来了买主,也得卖啊!”

互联网兴起之前,卖古典家具这行最讲究的就是“速度”。小贩在地方收购到家具以后,会给北、上、广的店铺掌柜们发消息,想要的人会赶紧带着现金赶赴当地看货,一锤子买卖,没有反悔,全凭眼力。

吴永忠主要经营苏作家具,因此在江浙一带奔走得最多。为了拿到好货,经常在半夜收到消息以后马上赶往机场,每次都是只身带着银行卡前去,回来时拉着满满一车家具。

6.jpg
家具一运到北京,收藏圈子内的老主顾们就会闻讯前来观摩,有谁看中了某款家具,就在家具上用笔写上自己的名字,还没付钱,这件家具就属于他了。王刚、张铁林等文化名人是永兴堂的常客。

“收藏圈里的人都很讲信誉,一旦预定基本上没人反悔,所以基本上都是‘先看先得’。”

被小贩设局

混迹古典家具圈数十年,吴永忠早已练就一对火眼金睛。即便如此,在年轻时也曾交过不少“学费”。

地方收家具的小贩经常会给门店老板们“设局”。

曾有一个山东滨州的小贩请吴永忠去看一个“明代的”黄花梨案子,据说是当地一户农民在“打土豪分田地”的年代从大户人家分来的。吴永忠在那天中午就赶到山东滨州,想下乡去看货的时候,小贩却说农民白天要干活,晚点才能过去。

经过一片片荒郊野地,吴永忠抵达时已经是薄暮时分。当他在那间光线昏暗的小土房里借着白炽灯的光仔细观摩时,忽然灯光熄灭,全村一片黑暗。

那个农妇用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解释说,村民为了省电,商量好了在晚上10点以后就统一拉掉电闸。吴永忠只好掏出手电一寸寸地观摩,虽然没看出哪里是假的,却也不太确定。

这时身边那个小贩又开始煽风点火,说第二天一早还有人来看,如果确定不了,第二天可能就是别人的了。思来想去,吴永忠当晚就付清了钱款,带着案子连夜离开了这座闭塞的小山村。

人和货都抵达北京以后,吴永忠发现了问题——案子的边缘在运送过程中磕出了一道小小的裂纹,而这条裂纹之下分明露出了黄色的木头。放置几百年的明朝家具会有一定程度的氧化,木质发黑,露出的黄色的木头证明了案子是现代高手的仿制的。

“我们这行都是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,你看错了,说明技不如人,没办法找人家。”所以几十年以来,吴永忠一直在修炼自己的道行,也在磨炼修家具手艺。

我在故宫修文物

从故宫运送到首都博物馆的木箱子贴满了封条。

那是几百年来,掌管皇家府库的官吏亲手贴上的。这些木箱里装着的,是清朝皇室的备用家具,官吏们每清点一次,就要在木箱上多贴一道“某某年某某人清点过”的字条。

皇帝使用的每一件木家具,都会由民间的能工巧匠做两套,以便于损坏之后及时补上,这些木箱子里的,就是备用的那套。

这些备用家具中有不少从康熙、乾隆年间就一直被尘封,吴永忠作为首都博物馆的古典家具修复师,亲手见证着时隔几百年的“开箱”。

拆开尘封几百年的箱子以后,里面的桌子、椅子光洁如新,丝毫没有划痕。但其实只需稍稍一碰,榫卯结构就会松弛,因为当年上的胶已经早已风化、脱落。

7.jpg
为了让这些文物能成功展示,必须要重新上胶。吴永忠介绍,这种胶是使用猪皮膘作为原料,用一种特殊的工艺熬制而成的。

过去,手艺传男不传女,加上最近几十年来传统文化凋敝,目前,能用这种手艺修复古典家具的人,全国也只剩下了几十个。

接手修复故宫家具的活计纯属偶然。

首都博物馆的馆长王先生也是一位收藏家,经常光顾永兴堂,与掌柜吴永忠闲谈的时候,说起了有一批从故宫运出来的家具,没人能修复,并深表痛心遗憾。

吴永兴有几十年的手艺傍身,于是主动请缨,就这样在2002年成了首都博物馆的古典家具修复师,前前后后一共修复了上百件故宫家具。这些家具还陈列在首都博物馆的围栏里。

吴永忠说,近百年来,被运出国外、被毁掉的文物不计其数,国内剩下的这些,需要我们好好保护。

新中式,不如原汁原味的明式家具

如今,吴永忠的案头总是堆叠着一些“新中式”家具图纸,那是由清华、美院的学生设计的,请他批评指正。吴永忠坦言,这些“新中式”的设计图中,十有六七是结构不合理的。

作为古典家具圈子的“老炮儿”,吴永忠对近几年年轻人喜欢的“新中式”家具颇有微词。他说,新中式虽然好看,但很多家具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。

而明式家具不同,它是文人士大夫们不断地设计、改良,经过几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款式,无论是结构还是审美,都足以传之后世。

“简单地说吧,‘新中式’家具放个几百年,可能就不能用了;即使能用,后代人也不一定会接受这个审美。”

收家具几十年后,吴永忠发现,似乎从2010年开始,收上来的好家具越来越少了。

近20年中国到处在搞拆迁,之前往往是拆一批,就有一批古董家具浮出水面。随着老房子越拆越少,老家具也就越来越少了。

8.jpg
穷则思变,吴永忠在淘宝上开了一家明式家具的专卖店,样式是他根据几十年的积累一比一复制出来的,由于不是古董,不会卖到明式家具的“天价”,能让普通的古典家具爱好者也使用得起。

吴永忠还在一家入驻“极有家”的中式家具店担任技术顾问。这位店主是个年轻人,懂电商,但对传统家居文化了解有限;而吴永忠则是老一辈手艺人,很想把自己的一身绝活通过商业手段传承下去。

于是,吴永忠收下了这个“弟子”,把自己熟练掌握的榫卯工艺教授给设计师,让他们通过产品设计把这门手艺,通过淘宝传播到千家万户。

受访店铺:易居明室

9.jpg

评论:

1 条评论,访客:0 条,站长:1 条

发表评论